通知公告
2016年度第三批青海省精...
“站立计划”救助名单公示
青海省残联关于2017年1...
青海省残联选调机关工作人员...
2016年度第二批青海省精...
关于做好2017年青海省残...
青海省残联2016年部门决...
办事指南
专题专栏
青海省政府残工委在玉树州宣...
学十九大精神,推动今年各项...
青海省残联召开学习宣传贯彻...
青海省残联党组专题研究学习...
青海省残联康复部党支部认真...
青海省残联多措并举学习宣传...
贵德县古城社区开展“庆重阳...
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文化 > 优秀人物与事迹  
我是一名普通劳动者
——记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仁欠吉
青海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honeyshell.com    来源:宣文部    创建时间:2015/7/24 20:10:41    

图为仁欠吉与残疾员工在一起
 

图为仁欠吉在纺线

  青海省贵德县王屯村,是青藏高原的一个平静而祥和的藏族村落,太阳在这里升起来晚,落下也晚,远处的山峰半腰飘着云朵,人们喝着酥油茶,吃着油拌面,看着穿着深浅红衣的小喇嘛打闹着从路边走过。村子里,有一个在村民眼中比村长还有名的人,叫仁欠吉。仁欠吉去过北京,进过人民大会堂,见过国家领导,上过新闻联播。参加了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后,仁欠吉从北京回到了村里,却没有给这个村子的平静带来什么波澜,问及她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后的感受,她脸颊上的两抹高原红笑得堆积出道道深壑,“没什么,还那样呗,组织上对我的关心更多了。”成为全国劳模的仁欠吉依旧如往常——组织县里的残疾工人在自己的小厂子里织着藏毯。藏毯生意不好的时候,就养一些藏羊补贴家用。在仁欠吉的生命历程中,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就如同在一湖平静的水里投下一粒石子,掀起的涟漪向四周漾去,引得我这个外乡人从2000公里之外来采访她,但我看到的却只是那一池的平静,如同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草原。

  这,或许才应是一个劳动模范的本色

  一、我不是家里的累赘

  仁欠吉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幼年的仁欠吉饱尝苦难。4岁时得了一场疾病,家人带着她诊治时由于打错针剂,使她的半边身体近乎瘫痪,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治疗与锻炼,让她再次可以行走,但两条腿竟相差7cm,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由于肢体自小带有残疾,无法帮家人干重活,看着身边的老老少少只靠着自家的几亩地生活,日子实在过得贫苦。她从小就立志,不做家里的累赘,现在贫苦,将来一定要使他们过得富足。学校里同龄人的嘲弄与冷落,一度使年幼的仁欠吉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我甚至不敢与健全人的眼光对视,连上下学都专挑人少的小路走。”

  中学班主任一句“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仁欠吉紧闭的心门,也使她找到了生活的方向。1989年,21岁的仁欠吉来到贵德县藏毯加工厂报名学习,开始了她学艺的生活,迈出的这一小步解决了她的基础生活所需,也为之后她组建加工厂,积累了很多经验。仁欠吉说,她记得那时厂规很严,不能迟到、早退,一不小心干错了,技师工马上就会对你一顿训斥,那时车间里的很多员工就是因为不满技师工的严训而不辞而别。虽然那时工资低,一个月才拿20多块钱,但她终于能够自食其力了,打心里头高兴,自己的衣食都是辛勤劳动所得!时间年复一年过去了,她在藏毯厂一干就是9年,1998年贵德县藏毯厂因在经济上的原因被迫停产,随之她也就回家继续种地。事隔三年多,青海省藏毯公司成立了,听到这一消息,她马上联系公司老师,希望省藏毯公司能接收她当学徒,当听到省藏毯公司让她直接到公司培训的消息时,她拖着瘸腿像个小孩一样欢呼雀跃起来,她竟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

  二、残联是我的娘家人

  2004年,她就到青海省多巴藏毯公司学习培训,通过不懈的努力,三年后她凭着精湛的手艺拿到了技师资格证。随之,2007年她回到河东乡王屯村,租用了160平方米几间废弃的小学教室作了厂房,贷款投资8万元创办了藏毯加工厂,并和青海省藏毯公司签订合同。到目前,工厂年产值均超过20万元,厂里有员工50多名,残疾人就有30多名,每名员工的平均工资1200?1500元/月。2011年,贵德县残联申报仁欠吉为“十一五”期间自强模范,赴海南省参加表彰会,这是仁欠吉第一次带着荣誉走出草原,而这份荣誉是被仁欠吉称为娘家人的残疾人联合会给予的。2012年,贵德县残联理事长乔凤莲走访慰问时得知仁欠吉不仅依靠劳动自己走出贫困,而且通过培训带动了30多名出不了村庄的残疾人加入了藏毯编织的就业队伍,便将她的藏毯编织加工厂上报到青海省残联劳动服务中心,审批为残疾人藏毯编织培训基地。由于藏毯编织加工厂就业的重度残疾人有6人,行动不便,中午只能在厂子里吃点“馍馍饼”,县残联又为仁欠吉在藏毯培训中心内申请建立了一个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等待通过。这一年,仁欠吉还成为了王屯村的残疾人专职委员,她觉得这是组织对自己的信任,不仅为本村的46名残疾人办理了残疾证,还培训了周边村落的40余名残疾人学习藏毯编织技术。

  仁欠吉说,县残联干部不仅从工作上支持自己,只要有需要,残联干部个人都会帮助自己。2014年底由于自己的资金周转困难,信用社的贷款有可能还不上,在残联的走访中仁欠吉透露出自己的担忧。当天晚上,残联来电话说一定帮助仁欠吉渡过难关,缺口资金,根据制度不能随便调动资金,但他们个人可以帮忙。两天以后,残联干部拿着自发凑起来的十几张银行卡,凑了10万元给仁欠吉。看到这些卡,仁欠吉哭了。

  三、不普通的“农民工”

  仁欠吉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一个“农民工”,藏毯编织出她这个“农民工”脱贫致富的梦想,但致富的同时,她从不忘家乡父老,藏毯厂员工大部分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有困难的农户找到她帮忙,只要能办到的,她从不推辞。她经常说:“我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只有我的父老乡亲都富了才是真正富了。以后还要不断扩大规模,带领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仁欠吉在残疾人藏毯编织培训基地里并不像一个“老板”,而是像一个大姐姐。在工作中,仁欠吉始终坚持把发展科技放在第一位,还积极组织工厂全体员工学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厂里一直都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从未断保,她还经常征询职工代表对公司在生产经营等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对职工反映较大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解决。厂里有两个90后的残疾人小伙子,梁文涛和张小刚,这两个人被仁欠吉从社会上带到厂里学习工作,尝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与收获,在他们心里仁欠吉就像自己的亲姐姐一样,每天两个人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厂里等着仁大姐,要是仁大姐晚来一会儿,两个人就会跑到仁欠吉的家里去看看,仁大姐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仁欠吉的厂里还有一个71岁的聋哑工人叫杨丛芳,有一次杨丛芳没来上班,仁欠吉一打听她是病在家里了,杨丛芳的儿女又在外地打工。仁欠吉马上买了鸡蛋和补养品去照顾她,整整两天陪在老人身边,给老人做饭,陪老人说话。直到第三天老人的孩子从外地赶来,仁欠吉才回了家,从此以后,不会言语的老人见到仁欠吉总是往她手里塞进几颗糖,无声的动作告诉仁欠吉,自己甜在心里。仁欠吉说,当厂长是有很大压力和责任感的,但自己如果不当这个厂长,只是从事藏毯编织的教学工作,或许能轻松点,但是厂里那几十个残疾工友,离开了自己,就再也无法走出家门,就没了收入。每次自己去外出采购原材料货源,返回厂里的时候,总是能够看到残疾工友们期待的目光,正是这份目光给了她一份勇往直前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