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马复兴同志先进事迹 |
青海残疾人联合会:http://www.honeyshell.com 来源:组联部 创建时间:2017/11/10 10:42:34 |
|
|
1959年3月,马复兴出生在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在他出生还不到四个月大时,由于掉进火炕,从此永远地失去了双手。
马复兴8岁入学,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解决了写字、翻书等基本问题,全心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1年,高中毕业后的马复兴在当时村干部的支持下当上了下麻尔村小学的民办老师。
走上讲台后,初为人师的马复兴老师一切都从头学起,一些正常人举手之间就可以做到的事,对于他来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就拿板书来说,夹在残臂之间的粉笔如果用力过猛,就会折断,用力太轻,又写不出字来。每次一笔一画地写完一黑板的字,他的胳膊就要酸上半天。课堂上,马复兴老师拿了粉笔就不能拿书,拿了书,就得放下粉笔。两三个年级的教科书、参考书摆在一起,常常是翻开了这本,那本又合了。就是在这样的每一节课上,孩子们接受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马老师的两只断臂为他们树立起了人生的航标!
备课是他当时耗费心血最多的一项工作,每节课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和练习。由于写字速度慢,别人一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他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常常一熬就是深夜。为了向老教师学习,他常常到十几里之外的冰沟、田家庄等村小认真听课,虚心求教。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教学之中,在较短的时间里适应了复式教学,并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他本人也几次被评为学校和乡上的优秀教师。马复兴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换来了学生的爱戴,也赢得了家长对他的信任。
由于下麻尔村封闭落后,当地群众接受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人们普遍认为让孩子放牛、守家、哄娃娃是理所当然的事,再加上前些年学杂费负担重,因此学生辍学现象十分严重。曾经有段时间全校学生从100多名减少到40多名,在学校就读的孩子,还不到全村学龄儿童总数的一半,当时,只要他带好自己班里的十几个孩子,就可以领到每月还不到20元的工资。可是,一想到有那么多的孩子辍学在家,即将加入村里的文盲大军,心急如焚的马复兴老师再也坐不住了。他挨家挨户去家访,动员辍学孩子返校。可是,许多人见了他,就像见了瘟神一样躲着他,见他来了,要么“砰”的一声关上大门,要么将家中的狗放出来。再后来,干脆连骂带推地将他轰出大门。那段时间马复兴感到非常寒心,就连自己正在上学的亲侄子也被家里大人叫回家干农活了。但马复兴老师不气馁,进不了家门,在路上见到家长也不放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读书的必要,马复兴老师的执著感动了家长,几个月后,当初辍学的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全部回到了校园。
1989年以前的下麻尔小学破破烂烂,狭小阴暗的校舍让人揪心。当时已经担任了下麻尔村小学校长的马复兴在同事们的支持下,多次做村干部的工作,鼓励村干部落实土地和项目资金,整体搬迁学校,1991年,下麻尔村新学校在村子中央向阳的山坡下建了起来;新校舍落成了,但是校园坑坑洼洼,一到雨天泥泞不堪。于是他拖着残臂,拿着铁锨带领师生填平坑坎,平整操场;校园平整了,他走东家,串西家,要来花种,组织大家在校园里种花草,栽树苗,不久,又主动与西宁三中联系,开展手拉手活动,在三中的帮助下,校园里铺上了地砖。现在下麻尔村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看着学生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在整洁漂亮的操场里活动,马复兴老师开心地笑了。
关爱每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马复兴老师的最大心愿。1993年8月,快要初中毕业的学生杨永青因为家庭困难,家里人不让他继续上学了。马老师得知后,跑到他家做工作,在马复兴老师的苦苦劝说下,家长终于意识到困难是暂时的,孩子的教育是不能耽误的大事。重新走进校园的杨永青没有辜负马老师的期望,三年后,杨永青成了下麻尔村里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一年级学生马云的父母离异了,由奶奶照管。马云不听奶奶的话,逃学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好多次都是马老师把他从村外找回来。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马老师常常单独辅导到很晚。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马云终于爱学习了,不逃学了。
多年来,在爱与责任的这架天平上,马复兴老师把砝码重重地加到了学校和学生这一端。他爱学校胜过了爱家,学校才是他真正的家,离开了学校,他感觉好象丢了魂。假期里,他带几个侄子义务为学校埋自来水管,门窗破了,他花钱请来木匠修理好,学校要给他付钱时,他只是淡淡地说声:学校经费紧张,省下来买点办公用品吧。有段时间,学校处理来的旧复印机坏了,没法复印教学资料,他知道学校那点有限的办公经费,于是悄悄地拿出一千元钱,雇车拉到西宁修好后运回了学校,大家准备凑钱给他,他婉言谢绝了。
马复兴老师是下麻尔村里为数不多的党员之一。早在读高中时,他就曾积极向学校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87年,身残志坚的他引起了驻村干部的的注意,几次交谈之后,他们由衷地赞叹这个身残志坚、工作勤奋、积极上进的回族青年。半年后,在驻村干部的介绍下,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组织中,马复兴老师更加坚定了积极改造家乡落后面貌的信心。
那时,在下麻尔这个回族小山村里,党的许多政策不被群众所了解。作为共产党员的马复兴明白,治穷先治愚,要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首先就得改变村里人落后的观念,于是,他想方设法,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宣传党的政策。
下麻尔村是纯回族聚居地,周围又是汉族村庄,以前民族纠纷时有发生。马复兴老师不仅关注这个问题,并注意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促进民族团结。学校里绝大部分教师都是汉族,由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在与村民交往时容易产生障碍。他主动承担起汉族教师和村民之间交往的友好使者,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坚决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坚决不做。几年前,由于学校布局调整,邻村的汉族学生到下麻尔村学校走读,一些不同民族的学生常常在放学路上打架,由此引起两个村子大人之间的矛盾。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复兴老师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一方面细心做好家长的调解工作,一方面在同学中深入讲解民族团结、56个民族是一家的道理。那段时间,每天放学后,他总要把邻村的学生一直送到路口,站在高处看他们走进邻村路口,不给孩子们打架的机会。这样一直持续到孩子们彼此接纳,融合为一个集体,他这才放下心来。
马复兴老师从点滴做起,尽自己可能将现代文明的气息带进小山村,融进乡亲们的生活中。结婚以后,马复兴老师把家就安在妻子任教的学校里。1996年,他在村子里盖起了一面新房,一家四口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热爱生活的他在新房落成之后,刻意在屋子里设计了干净合理的独立洗手间,并且一改村里人喜欢的砖砌灶台,按照城里人的样子在厨房修了操作台,装上了壁柜,这在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过惯了几十年一成不变日子的乡亲们跑来参观,当大家看到马复兴老师温馨的家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时,惊讶之余,都赞不绝口。一些建了新房的年轻人也纷纷按照他的样子,建起了科学合理的厨房和卫生间。
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也逐步进入山区课堂,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一点上,学校对马老师降低了要求,允许他可以不用多媒体教学。但马老师却和自己较上了劲,没有因为自己身体残疾而降低要求。他克服了身体带来的诸多不便,利用课余时间,请教同事,请教家人,跟键盘鼠标打上了交道,硬是学会了查阅资料,文件编辑等。
2002年10月马复兴老师正式成为一名公办教师。27年来,马复兴老师也多次被乡教委评为“优秀辅导员”、“模范班主任”、“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1981年被评为“全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1年被省残联授予“青海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1995年被湟中县人民政府授予“湟中县十五期间劳动模范” 称号,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称号,并担任了省残联代表,市、县残联委员、市残联副主席,2007年被评为西宁市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全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08年被评为CCTV2007年度三农人物十大人物称号。2008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1月被评为2008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2009年6月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2012年,获得"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称号。
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央和省市县的媒体报道,新华社、《中国青年报》、《青海日报》、《北京青年报》、《西宁晚报》、青海电视台、青海人民广播电台、西宁电视台、各大网站等多家媒体报道。1996年青海电视台将他的事迹拍摄成记录片《平凡的残疾人》播出,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东方之子和央视七套“聚焦三农”栏目分别做了报道,并入选中央电视台2007年“三农人物”之列。
|
|
|
|